人口金字塔
從1960年代至今,可以看出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,由原本幼年人口較多的金字塔型;隨著出生率下降與人口高齡化的影響,逐漸轉變為青壯年人較多的彈頭型金字塔;未來隨著人口結構逐漸惡化,也將成為倒三角形金字塔。
圖片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
https://www.ndc.gov.tw/Content_List.aspx?n=84223C65B6F94D72
總人口成長趨勢
在目前生育率為 1.2 人的推估假設情境下,我國總人口數將於 2021年達到最高峰;此後便開始出現人口遞減情形。
依據低、中、高推估三種不同假設情形下,2065年人口將降為1600萬至1880萬人之間,與2018年相比,約減少2至3成。
資料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
圖片來源:國家法展委員會「人口推估統計」報告書

人口年齡結構趨勢
我國目前生育率持續下降,再加上晚婚使得年齡偏高齡化,即使出生率提升,出生數仍將持續減少,造成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延續。
在高齡化趨勢方面,我國於2018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(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%),預估8年後,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%,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,老化速度較歐、美、日等國快。
資料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
圖片來源:國家法展委員會「人口推估統計」報告書

婚育延後且減少
2003年起,日本、香港及新加坡之總生育率陸續出現回升,但近幾年又下降。
2017年,我國總生育率為1.13人,與鄰近之日本、香港、新加坡、韓國相比,只有較韓國高。
資料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
圖片來源:國家法展委員會「人口推估統計」報告書

2013至2018高齡化程度
國從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、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,並預計於2026年(8年後)達到超高齡社會之老年人口20%程度。
相較於日本、義大利、德國、芬蘭等較早高齡化社會的國家,由高齡社會轉變為高齡化社會分別為11年、19年、36年、21年,可見我國老化速度之快速。
資料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
圖片來源:國家法展委員會「人口推估統計」報告書

歷年來扶養比、扶老比、扶幼比變化
扶養比=(0~14歲人口+65歲以上人口數)/(15~64歲人口數)
扶老比=65歲以上人口數/(15~64歲人口數)
扶幼比=(0~14歲人口)/(15~64歲人口數)
*每幾個青壯年人扶養1個老人/小孩
資料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「中華民國人口推估(2018至2065年)」
國人平均壽命變化
2017年,國人平均壽命達80.4歲,其中男性77.3歲,女性83.7歲,均創新高;長期而言,國人平均壽命呈現上升趨勢。
資料來源:內政部統計處、內政部「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」

各縣市別平均壽命與死亡率
- 從地區而言,就六都而言,平均壽命呈現自北而南遞減,其中各縣市的人口平均壽命概況則呈現西部高於東部。
- 就縣市別而言,以台北市的平均壽命最長,台東縣的平均壽命為最短。
- 各地區的平均壽命編制,採三年合併人口方式編算,如106年平均壽命為根據104~106年資訊。
- 其中各地區人口中,以台北市的平均壽命最高,台東縣為最低;但部分縣市因人口數較少,故其死亡率波動可能較大,導致平均壽命變動幅度大。
資料來源:內政部統計處、衛生福利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