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口金字塔
從1960年代至今,可以看出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,由原本幼年人口較多的金字塔型;隨著出生率下降與人口高齡化的影響,逐漸轉變為青壯年人較多的彈頭型金字塔;未來隨著人口結構逐漸惡化,也將成為倒三角形金字塔。
圖片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
https://www.ndc.gov.tw/Content_List.aspx?n=84223C65B6F94D72
總人口成長趨勢
我國總人口數(年底數)已於2019年達最高峰2,360萬人
高齡人口攀升導致死亡數快速上升,未來人口減少速度將日益增快,
資料來源:2022年(含)以前實際值為內政部;2023年(含)以後推估值為國家發展委員會「中華民國人口推估(2022年至2070年)」,2022年8月。

人口年齡結構趨勢
幼年人口及青壯年人口已分別自1984年、2016年起開始逐年下滑
老年人口預估將持續增加至2050年達最高峰766萬人後開始微幅減少
老年人口已於2017年超越幼年人口,預估2028年,老年人口將為幼年人口的2倍,2065年則達幼年人口的5倍
說明:幼年人口最高峰時點為1972年之583萬人,隨後上下波動,並於1984年開始逐年下滑
資料來源:2022年(含)以前實際值為內政部;2023年(含)以後推估值為國家發展委員會「中華民國人口推估(2022年至2070年)」之中推估,2022年8月。

婚育延後且減少
2003年起日本、香港之總生育率雖陸續出現回升趨勢,惟近幾年,如同其他亞鄰國家,亦呈下跌之勢,其中,又以香港跌幅最大
2021年我國總生育率續降為0.98人,與下圖所列國家相比,較韓國、香港高
註:* 日本2021年為初估值資料。
說明:中華民國2022年初估值為0.87人。
資料來源:中華民國-內政部「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」。日本-厚生労働省,人口動態調查。韓國- KOSIS KOrean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。新加坡-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。香港-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。國家發展委員會繪製。

高齡化時程
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,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,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
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持續提高,預估於2039年突破30%,至2070年將達43.6%
資料來源:2022年(含)以前實際值為內政部;2023年(含)以後推估值為國家發展委員會「中華民國人口推估(2022年至2070年)」之中推估,2022年8月。

歷年來扶養比、扶老比、扶幼比變化
我國扶養比自2012年起逐年上升,依據中推估,隨老年人口快速攀升,未來扶養比亦將隨之上升,2022年為42.2,預估於2060年超過100,並持續上升至2070年之109.1
說明:扶養比係以年齡作為生產者與受扶養者之分界,計算出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所需扶養之依賴人口數,以提供時間變動趨勢之參考,而非從經濟角度觀察的「撫養」情況。
資料來源:2022年(含)以前實際值為內政部;2023年(含)以後推估值為國家發展委員會「中華民國人口推估(2022年至2070年)」之中推估,2022年8月。
國人平均壽命變化
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.86歲,其中男性77.67歲、女性84.25歲,與108年同為歷年次高;惟長期而言,國人平均壽命呈現上升趨勢,
另外與聯合國公布2019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,我國男、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.5歲及9.3歲
資料來源:內政部統計通報(111年第34週)

各縣市別平均壽命與死亡率
以直轄市而言,110年的國人平均壽命,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,以臺北市84.17歲最高,其餘依序為新北市、桃園市、臺中市、臺南市及高雄市;男、女性平均壽命亦均以臺北市最高。
以各縣市平均壽命而言,以新竹市81.90歲最高,臺東縣76.64歲最低。
東部縣市平均壽命皆較西部各縣市低,臺東縣、花蓮縣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分別差距4.22歲、2.82歲,但已分別較100年縮小差距0.57歲、0.63歲
資料來源:內政部統計通報(111年第34週)